星期五, 3月 28, 2008

自己錢財自己管

我向來對基金業有保留,投資者還是靠自己揀股比較好......

基金管理業的演變

報章的投資理財版,總是愛刊載那些所謂投資專家的推介,每天如是,幾乎無一倖免。也許,這批評有點過於嚴厲,這些專業基金經理著眼點在於短線炒作,皆因這亦是大部份報章讀者的要求。

假如大眾明白自己的需要,又或了解自己的真正目標,應會作較佳選擇,比較過長短線投資的優劣,未必會再想短線炒作。

我向來對基金業有保留,投資者還是靠自己揀股比較好。

過去四十年,基金管理行業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。我未能回顧過去五十年的演變,因當時還未踏入投資界。我在亞洲的第一份工,是在汽車分銷商任財務主管。

有人問我對基金及其管理的看法,令我記起六十年代在新加坡 擔任大型退休基金顧問的日子。

當時新加坡仍未實行中央公積金政策,供款全屬自願,企業把退休金交予大型銀行託管。因我文筆流暢,曉得避重就輕,故負責公司和各銀行信託部的書信來往。我還記得渣打銀行 信託部的B o b Vo k e s及A l a n H o o k e r 。那時渣打還未和在標準銀行合併, 我就像雜貨店小廝,每朝未開市便要找他們收柯打。

匯豐的信託部由Ron Quie管理,辦公室就在我們毗鄰,雖然我從未過訪,而我的其中一個拍檔就曾去過,但仍由我負責與他們通訊,想是因我寫信條理清晰。

銀行不會給予投資建議, 原因顯而易見, 只是如今大家有時忽略了。它們要證券行推介,這正正是我的老本行。我經常向各公司公積金負責人提供投資意見,包括花沙尼(Fraser a n d Neave)、馬航( M a l a y s i a n A i r w a y s System)及在大馬多處地方擁有種植場的出入口商G u t h r i e。每三個月我會收到他們的投資計劃,給予買賣建議,及推介加入那些新股。

這些公積金是為公司高層而設,他們通常是海外僱員,但新加坡政府鼓勵他們在當地投資。新加坡當時不容海外經紀進駐,不想投資者買外國股票。在新加坡做經紀,表面上可在全球做交易,實際上不獲「鼓勵」。

美林想打入新加坡市場,故和我們合資開公司,專營商品交易,我當然被公司指派負責這方面業務。美林的代表是D e n n i s Mo e l l e r ,他在商品市場經驗豐富,技術上則由我負責營運,相信這是美林旗下公司唯一一次由非系內員工掌舵。我可以輕易地促使美林接受我提出的交易,即使胡搞也不能奈我何,等如一個毋須忠心於美林的經理。那時還有一單趣聞,美林行政總裁Robert B . A n d e r s o n由美國來訪三日,由我招呼,我便帶他去當時的尋歡勝地黑街(Bugis Street)見識一番

說回退休金,那些信託人和公積金經理商討過後,多會贊成並落實我的建議。

這些投資組合雖然不會經常做買賣,但表現可能好過很多由名牌大學畢業生積極管理的基金。我那時是Ai H o u Kee酒吧的常客,不少愛好杯中物的也常在此流連,有時也見到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系的李光耀 ,以及很多花沙尼的高層職員。由於七零至七一年間股市大升,公積金表現出眾,有些花沙尼的員工索性辭職,因只有這樣才能把公積金套現落袋。

今時今日的退休金,表現未必如前。公積金原本意念是僱主僱員各供一半,其後改為依據員工最後薪金計算金額。這令我相當困惑,很多英國保險公司因此被迫關門。幸好古老再度時興,香港的強制性公積金,正是各供一半,仿傚新加坡超大型的中央公積金。只要看長線,交易支出及管理費會較少,個個月爭取排第一,是最差的管理基金方法。公積金是長線投資,不應短線炒作。

大部份人都有能力自己投資,只要訂立長遠目標,不自作聰明及過份貪心,表現通常勝過專業基金經理。但要謹記目標,並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。很多人過不到這一關,其實只要管理自己的投資組合好幾年,很快便能建立自信。

我建議自設投資組合, 買十至十二隻領先同業的藍籌股, 不要貪揚名。雖是老生常談, 卻是最佳答案。

沒有留言: